南華大學機構典藏系統:Item 987654321/1746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8278/19583 (93%)
造访人次 : 1027378      在线人数 : 762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17463


    题名: 生活場域的美感實踐—以《華嚴經.淨行品》為例
    作者: 劉郁嘉
    Liu, Yu-chia
    貢獻者: 宗教學研究所
    尤惠貞
    Huey-jen Yu
    关键词: 《華嚴經.淨行品》;美感實踐;法身佛
    日期: 2013
    上传时间: 2014-12-23 14:29:14 (UTC+8)
    摘要:   佛教藝術的表現,大多以佛陀的形象為題材。華嚴法身佛就是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即光明遍照之意。《華嚴經》華藏世界微塵數相海,也是佛的法身,建構特有的佛身、佛土觀。傳統佛教藝術,都以佛陀的三十二相表現毗盧遮那佛。當代藝術表現上,如何詮釋華嚴法身佛?   《華嚴經》描述毗盧遮那佛所居,重重無盡的華藏世界,各種山河大地都是佛的本體。華嚴思想「一心」、一真法界、海印三昧等概念,建構了超越相對時間、空間限制的形式美感。毗盧遮那佛十次放大光明和華藏世界展現的崇高美,詮釋了佛教的理想美和最極致美感形式。   《華嚴經.淨行品》的結構是智首菩薩提出疑問,文殊師利菩薩回答。其中文殊師利菩薩說141項行願的意義,是〈淨行品〉在《華嚴經》中,詮釋信仰的價值,在生活中實踐佛法界的意義。《華嚴經‧淨行品》詮釋心與宇宙萬物圓融無礙之美,應證定心所產生美感經驗。《華嚴經.淨行品》的行願來自道德、信仰的實踐,是美的展演,一切利益眾生的善行相,利益眾生的善法,都是如來相。   《華嚴經.淨行品》如何以藝術手法加以詮釋?當代石晉華的身體行動藝術,以華嚴懺悔偈、《華嚴經.淨行品》的發願,展現社會雕塑的功能,體證華嚴法界思想。行動藝術是以藝術家行動來展現觀念,甚至類似儀式性的表演。本文旨在探討華嚴佛法界的美感特質。當生活場域所實踐的法身佛的美感經驗,特別是以身體為書寫的方式,所展演的生命儀式,進而探求佛教藝術與生命教育的發展的可能。
    显示于类别:[宗教學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01NHU05183012-001.pdf3312KbAdobe PDF1668检视/开启
    index.html0KbHTML3227检视/开启


    在NHUIR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TAIR相关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