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機構典藏系統:Item 987654321/1747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8278/19583 (93%)
造访人次 : 947914      在线人数 : 926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17470


    题名: 宣講活動對傳統鸞堂發展的現代意義─以台中重生堂為例
    其它题名: The Modern Meaning of the Lecture Activ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Phoenix Hall--A Case Study on the Zhong-Sheng-Tang in Taizhoung
    作者: 林見成
    Lin, Chien-cheng
    貢獻者: 宗教學研究所
    呂凱文
    Kai-wen Lu
    关键词: 普化;鸞堂;宣講;台中重生堂;林重修
    日期: 2013
    上传时间: 2014-12-23 14:29:27 (UTC+8)
    摘要:   宣講活動可上推至宋朝;明清時代的帝王為鞏固皇權及安定民心而推動宣講活動,律定每月望、朔之日,責成地方官員實施官式宣講活動,藉以推廣聖諭。清朝末年之國力衰弱,官式宣講之推動已呈現力有未逮之勢,加上官式宣講的內容過於八股,久之則僵化而流於形式。在官方的默許下,分據各地之民間善社團體,開始參與宣講活動,並以豐富且多采多姿之內容,諸如二十四孝、因果故事、教忠教孝等故事例證之宣講模式,有別於官式宣講的的僵化形式,開闢官式宣講與民間善社俗講之合流模式,進而演變成民式宣講和宗教宣講的濫觴。民式宣講和宗教宣講活動強調的觀念都是一脈相承,主在強調修身養性、安身立命、行善積德的儒家觀念,再從儒家觀念衍生至民間信仰的因果輪迴法則描述。   台灣經歷1950年至1970年代的經濟轉型,社會人民漸趨富庶的過程當中,伴隨經濟的改善而來的後續人民心態之重功利、輕道德趨勢日益嚴重;至1980年代以後的社會問題,已造成社會人心之動盪不安。臺灣地區的鸞堂所發行的善書,適時的扮演教化人心的社會工作,實有其正面意義和歷史功能。然而善書內容如僅止於宣揚信仰層面,而無法提出適切時代的道德呼籲,則其社會關懷之本質則易為人詬病。傳統鸞堂發行鸞書扮演教化人心的文化復興途徑,純然是以儒家德目的模式施以教化人心的作用,如能透過宣講活動的道德復振模式,則必能發揮導化社會產生移風化俗之良效。宣講活動之於當代之社會變遷,必須轉折成新時代的詮釋方式,創造新的思維,方能再次獲得民眾的重新認同與信服。   宣講活動在歷史上已證明,對於教化人心有一定之功效,時值台灣社會內部的倫理價值崩解之際,讓宣講活動重現社會之各階層,以臻淨化人心,教化黎民,達到道德復振和成為化導社會不良風氣之良策也。
    显示于类别:[宗教學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01NHU05183019-001.pdf899KbAdobe PDF2110检视/开启
    index.html0KbHTML357检视/开启


    在NHUIR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TAIR相关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