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8278/19583 (93%)
造访人次 : 940464      在线人数 : 1629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17978


    题名: 《易經》憂患意識之研究-以憂患九卦之詮釋為中心
    作者: 李朝木
    Li, Chao-Mu
    貢獻者: 哲學與生命教育學系
    陳德和
    Te-ho Chen
    关键词: 讀易;用易;體用一源;體用不二;憂患意識;事理圓融;道器圓融
    日期: 2011
    上传时间: 2015-01-07 15:57:42 (UTC+8)
    摘要:   本論文主題「《易經》憂患意識之研究-以憂患九卦之詮釋為中心」,於此前提下必先究其《易》之來源;《論衡•謝短篇》「先問易家:『易本何所起?造作之者誰?』彼將應曰:『伏羲作八卦,文王演為六十四,孔子作彖繫辭;三聖重業,易乃具足。』」於《繫辭下傳•第七章》曰:「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繫辭下傳•第八章》曰:「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此憂患意識之誘發;《史記•周本紀》曰:「西伯蓋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繫辭下傳•第十一章》曰:「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王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无咎。此之謂易之道也。」此證明殷商末世,周朝逐漸興盛鼎革動盪時代,暴君紂王將西伯姬昌(文王)囚禁羑里,身臨患難,憂懼滅亡之際。憂患意識促使作《易》之動機,為明哲保身,潛心思惟,演卦撰辭,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可得无咎。依《易》理進德脩業,自我警惕戒懼,防患未然為旨要。孔子《繫辭傳》內涵闡發,憂患意識始成一個體系,使後學者易於解讀《易經》與「用易」之道,值得讚頌其大功。   中華文化古老之《易經》,公認為「群經之首」,「萬學之源」,內容廣大悉備,有天、人、地三才之道。《繫辭上傳‧第十一章》子曰:「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此聖者教人「用易」之道以窮理盡性至命,進德脩業,濟世處事,通志、定業、斷疑,甚至趨吉避凶,化險為夷為目的。以此動機立論「《易經》憂患意識之研究-以憂患九卦之詮釋為中心」,全文分五章詮釋,各章摘要概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敘述本論文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文獻與回顧;研究主題與範圍;研究方法與進路。   第二章:憂患意識之緣起;《繫辭下傳•第七章》曰:「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當時周文王囚禁羑里,強烈之憂患意識促成推演六十四卦,撰卦爻辭。接著《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繫、象、說卦、文言(十翼)。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此「十翼」之完成,顯明「用易」之道。故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見《繫辭上傳•第十章》)   第三章:憂患意識之警覺,吉凶之來須要早知早辨而防患之,必探究《易經》「知幾」之神奇微妙。《繫辭下傳•第五章》子曰:「知幾其神乎?」「幾」者動之微,未顯於有無之中,蘊含著事物發展過程之訊息(幾),據此訊息預測推斷事物之「吉凶悔吝」早知早辨,見幾而作,轉化吉凶。此「知幾」功夫境界可由觀變玩占演練,兼修「誠」德,次第進行漸進而純熟之,待「至誠如神」方能「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   第四章:憂患九卦三陳大義之詮釋:既然憂患意識衝激而作《易》,《易經》完成,有其書必有其理體,有其理體必其事用,體用不二,事理圓融,藉《易》之「辭、變、象、占」利用出入,民咸用之。如《繫辭上傳‧第二章》曰:「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發揮《易》道「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之妙。故孔子特別選出:履、謙、復、恒、損、益、困、井、巽等「憂患九卦」,因再三陳示,故稱「三陳九卦」。藉此「憂患九卦」卦名、卦象、彖辭、爻辭、象辭所涵蓋之大義,作為養身修德之典要。當面臨艱難困境時,則反求諸己,堅守德行,處變不驚、守節不移、臨危不亂,運用智慧,事理融通,唯變所適,轉危為安。   第五章:結論,古聖先賢仰觀俯察中體悟出大自然法則撰成《易經》,得知世間一切吉凶悔吝無常,由憂患意識之覺醒,時時存戒懼之心,居安思危。故研《易》者貴求「知幾」,預先知其吉凶,防患未然。若未達到「知幾」境界,只得以憂患九卦為修德典範,樂天知命,進德脩業,至誠順理於生活中謹慎應對進退。當處於險難窮困時,則順應《易》理之道,誠然面對,親自體證《繫辭下傳‧第二章》曰:「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如是方為一位高智慧之善易者也。
    显示于类别:[生死學系(生死學系碩士班,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博碩士論文-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00NHU05259007-001.pdf5870KbAdobe PDF954检视/开启
    index.html0KbHTML168检视/开启


    在NHUIR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TAIR相关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