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機構典藏系統:Item 987654321/1811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8278/19583 (93%)
Visitors : 1063233      Online Users : 637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18115


    Title: 文化產業下的文化企業家-以陳綺貞為例
    Other Titles: The Cultural entrepreneur under Taiwan's popular music industries--Employing independent music artist Cheer Chen as a case study
    Authors: 邱鈴雅
    Chiou, Ling-ya
    Contributors: 傳播學系
    程紹淳
    Shao-chun Cheng
    Keywords: 彈性資本積累;科技解放觀點;文化企業家
    Date: 2012
    Issue Date: 2015-01-08 10:53:10 (UTC+8)
    Abstract:   隨著傳播科技的進展,台灣的流行音樂產業經歷了數次的結構改變,數位科技的普及化使得傳統音樂產業的生產與行銷都面臨革命性的挑戰,進而出現了新興的音樂「文化企業家」。   本研究以陳綺貞作為案例,進行初探性的研究,探討「文化企業家」如何在台灣的音樂產業中出現的過程,試圖回答在台灣流行音樂產業中的文化企業家其運作邏輯為何,以及科技對文化企業家的影響,並將國內、外相關文獻整理為科技解放和彈性資本積累的觀點,針對科技對音樂產業所造成的衝擊進行探討,而在研究方法的部分,採用深度訪談法,進行訪談蒐集資料,並輔以次級資料法、參與觀察法加以分析與探討。   研究結果發現,文化企業家的出現,主要是因為當時90年代的音樂環境,在跨國唱片公司下的掌控,其唱片製作必須符合商業消費的邏輯,也需符合具有賣點的唱片生產規格,使得獨立音樂創作者/文化企業家無法擁有其自主性,另一方面,在科技的解放下,讓這些文化企業家擁有音樂產製及表現的自由,保有較高的自主性,使得整個產製方式傾向與彈性化,以小規模團隊生產,採用彈性的生產方式產製音樂作品。   而在行銷/通路面,文化企業家可利用現場演唱、特殊的通路、網路上互動以及符號的具象化,替自己累積知名度與進行宣傳,亦能拉與歌迷間的距離;此外,在消費面來說,消費者不再從單一管道進行購買專輯,而是擁有多重選擇。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Disserations and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0NHU05375002-001.pdf1067KbAdobe PDF856View/Open
    index.html0KbHTML236View/Open


    All items in NHUI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