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機構典藏系統:Item 987654321/1843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8278/19583 (93%)
造訪人次 : 956025      線上人數 : 1066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18434


    題名: 論孟子倫理思想在品格教育中的實踐
    其他題名: On practice of Mencius ethical thought in character education
    作者: 曾麗華
    Tseng, Li-hua
    貢獻者: 哲學系碩士班
    陳政揚
    Cheng-yang Chen
    關鍵詞: 品格教育;養氣踐形論;孟子;性善論;本心善性;居仁由義
    walk in the path of virtue;character education;inhalation of air practice theory;holistic education;Mencius man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2015-01-22 15:02:50 (UTC+8)
    摘要:   孟子道德思想以「仁」為主軸,探究「仁心善性」的道德覺醒,認為人性本善,以仁義禮智為心之內涵,改變人們道德價值混淆之觀念。儒家思維實施品格教育其目的在避免知識決定價值的窠臼,透過儒家踐形盡性的方式,使品格養成有其和諧表現。遵循四端之人心,證成人性本善,體現仁內義外的道德實踐哲學。孟子主張性善論,這種善的本性稱為本心,亦是一切道德行為的基礎。仁義內在是孟子思想中的道德的修養,孟子從「不忍人之心」說仁,從自身之處去行工夫之「義」,並不斷反身反省,開啟仁心善性的作用,實現道德理想。強調養氣踐形的實踐功夫,將心把持住,勿義氣用氣,持守其心志,以理生氣,通果反身以循理,這樣的「氣」才是浩然之氣。認為人心本性的重點在於「心」,由「本心」掘起實踐成德之教,因此以儒家思想貫穿品格教育方能達至進德修業之理想境界。   教育因應二十一世紀之挑戰,面對新的社會局勢,教育扮演傳遞文化、培育人才、引領社會進步等角色,目前教育強調教學成果與學科成績提升,智育掛帥忽略了生活與品格教育,品格是一種以符合道德規範的方式回應外在情境的一種內在氣質,是個人或群體共同認定並遵守的價值規範,品格教育在培養學生良好特質的教育活動,而今社會變遷急遽,學生面對的環境較過去困頓,自九十年度起即全面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教改之後,便取消「道德」的正式課程,不再單獨設科,而改以融入各領域方式,進行相關的道德與品格教學,以實際行動使品格融入各項課程與教學活動中實施,同時強調核心價值的重要性,使品格教育成為全人教育。旨在說明孟子學說於品格教育中的實踐。   孟子以「良知良能」奠立道德人品,儒家肯定人的良心和仁性,儒家認為人性中包含仁的要素。注重良心自由,主張放其良心,盡心盡性,擴而充之,發揮良心的仁性實踐論。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盡心上》),這「不學而知」,「不學而能」的「良知良能」亦是人與禽獸區別所在,因此,孟子以為「人與禽獸之別」,只差在人類有仁義道德的天性。認為居仁由義是道德修養,是人的本然性,又曰:「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以心善言性善,透過感通所行之「義」,就稱「居仁由義」。而此感通所行之義行,發展於品格教育中,則如虎添翼,品格更能達至盡善盡美的境界。從居仁由義的圓滿智慧是實踐道德最高的層次,居其仁心達至良知的自我覺醒,肯定道德修養自「心」出發,在道德實踐上特別重視自覺的功夫,依循孟子之道,點燃善的根苗,修養心性。孟子曰:「可欲之謂善」,是說凡道德性的善,會在人自身作主且自我實現。因此,由四端之心擴充之,實踐符合道德義理之事,凡事反求諸己盡其本分,涵養善性,尊重每個人的權利,達至居仁行義的目的。    本章在澄清目前品格教育問題,研究以孟子倫理思想為主軸的儒家哲學理念,並運用在品格教育上,透過孟子的智慧教學,詮釋品格教育意涵,以儒家思想內化國人心底世界,而儒學思想哲學不僅是理論之學,它亦是一門實踐之學,它能將理論與實務相結合,建構出一套有系統的「教育哲學」,以儒學思想教育強化品格養成的體質,堪稱儒學的價值所在。孟子倫理思想首重實踐,發展踐形成智的智慧。品格教育是道的傳承,以「有教無類」及「誨人不倦」之精神與?禸|理念,希望能啟蒙學生的人性自覺,藉以提升學子正確道德價值觀,培養國人好品格、好品德的內涵,使全國人民成為有氣質的好國民,並傳承中國優良教育,使儒家文化得以延續慧命,藉此機會為品格教育把脈,結合校園社區化的理念,全民總動員為學子的未來鋪成,透過全民合作的力量,間接學習品格修養,教化全民品格養成,提升國人品格水準,達致人格最高的境界,盼以孟子的教育哲學,共創優質友善校園。
    顯示於類別:[生死學系(生死學系碩士班,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博碩士論文-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099NHU05259009-001.pdf7086KbAdobe PDF0檢視/開啟
    index.html0KbHTML143檢視/開啟


    在NH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