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8278/19583 (93%)
造訪人次 : 1006329      線上人數 : 203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18445


    題名: 《瑜伽經》的思想與實踐
    作者: 楊惠詔
    Yang, Hui-chao
    貢獻者: 哲學系碩士班
    陳政揚
    Cheng-yang Chen
    關鍵詞: 《瑜伽經》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2015-01-22 15:03:01 (UTC+8)
    摘要:   「瑜伽」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超越自我的修行方法。古今中外流行過的功法不計其數,但是像瑜伽流傳如此久遠者,在歷史中找不到第二種。其流傳之廣,也無可比擬。然而「瑜伽」一詞在現代社會所賦予的意義似乎已狹窄化,若欲導正瑜伽的修行方向,就必須先了解瑜伽的真實面貌。倘若只了解瑜伽的思想理論而沒有實踐修行,則與數論哲學無異,且不能顯出瑜伽以實證為主的特色。我們必須理論與實踐同修,以理論指引實修的方向,以實修來驗證理論的真實性。因此我們應該回歸瑜伽本源的探究。   本文於第二章確認帕坦佳利所編寫的《瑜伽經》,不僅收集且歸納了印度從有文字記載以前的苦行實踐和冥想方法,還整合成一有系統的哲學體系,使這些實踐方法具有理論依據以及形上學的基礎,進而確認《瑜伽經》是值得研究的議題。   於第三章 《瑜伽經》的實踐基礎之第一節解脫觀念的起因則研究《瑜伽經》的宇宙觀,因為《瑜伽經》的宇宙觀對其整個發展有絕對性的影響,瑜伽修練欲求從這個世界解脫,乃是順著世界演化的觀念,回到精神本體,也就是回歸到真正自我的本質。瞭解《瑜伽經》實踐的思想緣由,如此才能知道實踐的目的。第二節從生命的問題了解到人生是痛苦的,而人類有離苦得樂的欲求,並且痛苦是可以避免的,因此我們要尋求解脫。第三節《瑜伽經》的功用正是引導瑜伽行者避免第四節所探研的解脫的障礙,包括心、身體、業(karma)和神通的障礙。   第四章《瑜伽經》的解脫方法第一節則探研解脫的前方便法,就是修行的預備心態信、精進、念、定、慧,這是對初學禪修者的提點,以對治剛起修者因為信念不足而產生懷疑、勤奮不夠導致懈怠、懶散等,或者因方法不彰,而退失道心的對治方法。並鼓勵瑜伽行者勇猛精進的人是接近三摩地的,並且對尚未靜心禪修者指出對快樂、痛苦、善行、惡行之對象,以慈、悲、喜、捨來對治。藉此增長自己的悅性。之後,對於決心修行者,提到修苦行、研讀聖典和信奉於自在天,才能減輕煩惱並達到觀想的目的:三摩地。而達到三摩地的實踐方法則從《瑜伽經》最核心的修行方法層層進入,就是瑜伽八支功法的前五支:禁制(yama)、奉行 (niyama)、體位法(asana)、呼吸法 (pranayama )、感官收攝 (pratyahara)。此五支功法僅涉及自性(prakrti)的部份,尚未進入精神的領域,因此稱為「外瑜伽」。第二節解脫的進路探研瑜伽實踐中最重要的工具與入手處「心」(citta)。《瑜伽經》認為神我回歸獨存唯一的途徑就是抑制心的波動,因此整個瑜伽經講的莫過於如何抑制心的轉變(citta-vrtti)。因此,心是瑜伽首要掌握的對象。接下來才進入第三節解脫的核心方法「內瑜伽」。它是八支功法的後三支又稱為「總制」(samyama),包括專注一處(dharana)、靜慮(dhyana)和三摩地(samadhi)。實際上前五支功法是此功法的前方便法,用來幫助第六功法的,因此第六支功法:專注一處,是總制的第一功法,也是瑜伽真正內修的開始。第七支功法:靜慮(dhyana)則是第六功法的延續和深入,第八支功法三摩地(samadhi),是第七支功法的延續和深入,因此可說第六支功法是唯一的功法。   第四節解脫的境界「三摩地」(samadhi)是達到解脫的過程也是解脫的境界,雖已進入解脫的境界,但是尚未到達瑜伽的最終目的「獨存」(kaivalyam)。因此將它放在最後一節。三摩地不僅僅是一個點而已,帕坦佳利的評註者們區分了最高專心的幾個種類或階段,即有尋三昧、無尋三昧、有伺三昧、無伺三昧、有喜三昧和有我三昧六種,屬於有想三昧。有種子三昧包含有想三昧和無想三昧(有業跡);而當無想三昧的無意識的業迹(samskara)也被消耗掉,無一切識及分別覺,故真正的無種子(nirbija)三昧才落實。無種子三昧已是解脫(Moksha)前的最後階段。在此狀態下,神我已完全無束縛,瑜伽行者的生命活動都在般若智慧當中,三德平衡,不再於自性之輪轉中,等待命終之時,自然產生大分解,回歸於原質。神我(自我)獨存,不受後有。
    顯示於類別:[生死學系(生死學系碩士班,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博碩士論文-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099NHU05259020-001.pdf1770KbAdobe PDF123檢視/開啟
    index.html0KbHTML255檢視/開啟


    在NH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