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8278/19583 (93%)
造訪人次 : 1105503      線上人數 : 778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19365


    題名: 《正蒙》道德實踐工夫研究
    作者: 陳俊宏
    Chen, Chun-hung
    貢獻者: 哲學系碩士班
    陳政揚
    Cheng-yang Chen
    關鍵詞: 大心;氣質之性;天地之性;知禮成性;變化氣質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2015-03-12 16:58:05 (UTC+8)
    摘要:   本論文以《正蒙》為省察張載道德實踐工夫的中心,探究張載的道德思想及其實踐的根源、理想與落實,從天道如何落實於人道之全部內容為起始,尋求人道上達天道的實踐依據,探求天人合一的聖人境界。儒家學問重視實踐,北宋儒學直接繼承孔孟思想,尋求道德實踐的超越與內在根源,將生命與人的本然結合,形成了以生命為中心的學問,這學問不是知識的,是實踐的學問。張載身為北宋理學主要奠定者之一,以氣論為中心,聯繫天道、人性、修養思想的各部分,試圖為人的生存找到價值的根源,肯定人的心性的超越依據,最終落實為道德的修養,是以人的道德實踐為核心,朗現天道之流行,打通天人之隔,證承儒家天人合一之道。張載在道德實踐的工夫得自於其完備的思想,《正蒙》一書匯集張載思索前聖的文字言行之所得,其思想之精義與豐富性多表現在其中,《正蒙》正足以代表張載畢生的思想結晶,本文即以《正蒙》為探究張載的道德思想及其實踐工夫的對象。   本篇論文共分成五章,第一章:緒論,提出本文之研究動機、研究方法、研究步驟。第二章: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核心問題,可以分為兩個方向,一是內聖,一是外王。人性是內聖外王的起點,心性的探討也是宋儒捍衛儒學道統的首要課題。第二章由《正蒙》探討道德實踐所以可能的根據。從天與萬物的聯繫,建立一個道德實踐所以可能的根據,使道德的實踐成為必然的實現方向,人自覺人之所當為的本分,在道德活動中完成道德的本性,體證生生不息之天道。第三章:人要達到聖人的奧妙境界,須由變化氣質展開成性躋聖的回復之路,這一成性的道路,須以一己之道德活動進行道德主體的修養,盡心以成性,人透過盡心的實踐原則,彰顯本有的善性。首先探討由心的內省達到變化氣質的可能性與必要性。人在心的主觀能動作用下,有萌於見聞所得的知覺與道德心所發的天德良知,二者都是心的感應,指出人返回本心之明覺以盡其本性,才能使人體現天地之性。第四章:人本有天地之性,伴隨著氣聚成形之際,受到氣之清濁厚薄不一的影響,人與萬物各有通閉開塞的不同狀態,形成個體的特殊差異,任何人都具備化除氣質障蔽的自主能力,成聖成賢的決定在於人的自主努力。面對欲望與形軀的生理需求,道德實踐的內容結合道德本心的自覺與道德行為的落實,在張載的思想中則以「禮」為道德行為的具體規範。張載重視「禮」的修養,以此為立人性之道,須先了解「禮」的規範,繼之實際的發揮「禮」的作用,於學禮、行禮的道德實踐過程中存養其德性,轉化其氣質之偏。   變化氣質是道德實踐的作用,禮是道德修養的內容,配合實踐者教與學的讀書方法,透過窮理致知達到精義入神,啟發本有的天德良知,去除氣質的遮蔽,讓道德心做生命的主人。人可以藉由後天的學習與教化,以創造不已的道德心契合天道運行不已的規律,使有限的生命通向無限的完善。
    顯示於類別:[生死學系(生死學系碩士班,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博碩士論文-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098NHU05259007-001.pdf1170KbAdobe PDF0檢視/開啟
    index.html0KbHTML212檢視/開啟


    在NH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