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8278/19583 (93%)
造访人次 : 1005345      在线人数 : 988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19966


    题名: 污名的存在,形象的重塑:以喜憨兒社區家園的觀察為例
    作者: 郭晉瑋
    Kou, Jin-wei
    貢獻者: 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翟本瑞
    Ben-ruei Jai
    关键词: 污名;心智障礙者;印象管理;社區家園
    Goffman
    日期: 2008
    上传时间: 2015-03-25 14:34:56 (UTC+8)
    摘要:   「社會為何仍對心智障礙者做出排斥行為?」,這是在2005年發生北帝國社區,驅逐心智障礙住民時,研究者提出的質疑。由於過去全控式的教養院的作法,不僅使心智障礙者缺乏人性與自由的生活,更因與社會產生隔離之故,導致能力退化。因此回歸主流社會,採行社區照顧成為心智障礙者的居住模式,已經成為世界的潮流。然而臺灣推動心智障礙者的社區家園制度,進駐社區之時卻仍有零星衝突,研究者以為,過去社會大眾對心智障礙者的負面刻板印象,因此贊成過去教養院制度把心智障礙者獨立於社會外,形成化外之民;如今時過境遷,但大眾此一觀念不變,便難以接納他們出現在生活圈的周遭,甚至做出抗爭行動。研究者希望對於心智障礙者的正面形象維護,提出有意義的建議,結果如下:1.探討臺灣的心智障礙者收容機構案例,發現臺灣社會對心智障礙者介於「接納」與「排斥」的矛盾情結,而後者來自於心智障礙者的污名刻板印象為何。2.強化社區照顧的意義,說明在環境的激勵下,心智障礙者對角色意義的激發,促使生活得以正常化,得以與社會融合。3.障礙者對其身份的自我認同,即為回歸社會的重要關鍵:而臺灣社會與政府,賦予心智障礙者地位的框架,怎麼被形成的?4.觀察喜憨兒「蘭花家園」機構的日常生活與住民互動,套以Goffman的印象管理論分析,他們在人前如何維護形象,融入社會秩序的一環,並表現與一般人無異。5.印象管理的方式,能幫助心智障礙者會產生作為社會人的觀念,符合社區照顧的最終目的。
    显示于类别:[應用社會學系(社會工作與社會設計碩士班,教育社會學碩士班)] 博碩士論文-教育社會學碩士班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097NHU05665002-001.pdf918KbAdobe PDF0检视/开启
    index.html0KbHTML146检视/开启


    在NHUIR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TAIR相关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