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8278/19583 (93%)
造訪人次 : 967157 線上人數 : 607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全部NHUIR
人文學院
生死學系(生死學系碩士班,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博碩士論文-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查詢小技巧: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進階搜尋
主頁
‧
登入
‧
上傳
‧
說明
‧
關於NHUIR
‧
管理
南華大學機構典藏系統
>
人文學院
>
生死學系(生死學系碩士班,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
博碩士論文-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
Item 987654321/20671
資料載入中.....
書目資料匯出
Endnote RIS 格式資料匯出
Bibtex 格式資料匯出
引文資訊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20671
題名:
智者止觀醫療體系的哲學省察
作者:
黃國芳
Hwang, Gwo-fang
貢獻者:
哲學研究所
萬金川
Wann Jin-chuan
關鍵詞:
智者
;
止觀
;
醫療
;
養生
;
業病
;
魔病
;
實相觀
日期:
2000
上傳時間:
2015-05-12 14:13:19 (UTC+8)
摘要:
佛法修學的終極目標,即在於要離苦得樂、斷煩惱、了生死。若不能達至於此,那麼所有的努力與辛勞,都將化為烏有。佛教常以醫來喻教,在教法中常喻佛為醫師、法為藥方、僧為看護,而眾生則如病人,故佛有「大醫王」之稱,且專以療治眾生心病為己任。換言之,佛教的教法在徹底根絕包括病苦在內的人生諸苦,此一直是佛教的根本宗旨所在。所以,從這個意義來說,全部佛教的教理行果,都可以看作是廣義的、深義的醫學,是用以提供並醫治眾生的心病而設。 從佛教的教理當中,我們不難得知疾病源自於業(指身、口、意的行為造作),而業則實起源於心。換言之,心的無明與煩惱,不僅是導致病苦之因,而且是生老病死、怨憎相會、愛別離、求不得等諸苦之根。因此,無明實是使整個人世間主、客觀世界的種種污穢、不得清淨莊嚴及諸苦惱的根源所在。具體而言,佛教從身、心、境三緣和合的關係中觀察身心二病,認為三者互相關聯,尤其是其中起主導作用的心識,若起煩惱、造惡業時,將可導致生理的失調而生病。 在《佛說醫經》中,即把引起身中四百四病的原因,總結為:久坐不臥、食無貸(飲食無度)、憂愁、疲極、淫佚、瞋恚、忍大便、忍小便、制上風(呼吸)、制下風十種。其中憂愁、瞋恚二因屬心理因素,而其餘八因則可歸於行為上的不符合衛生與正常運作。又從《摩訶止觀》等則總結病因為六類,其中四大不調中的勞累過度及飲食不節、坐禪偏差、業報等四類,乃屬行為因素,而鬼魔二病則屬心理因素,認為四大不調中的外感寒濕燥熱等乃為外在的因素。 其中,佛教認為心理上的煩惱及所起惡業,能令身中脈道纏縛阻滯,明點不明,氣受阻不通,為導致疾病的根本原因,故修禪入定,尤其是有意識地打通脈道,打開脈結,令氣行通暢,是治病要方。故本文期望透過智者的圓頓思想,來探究出所以致病的原因為何?之後,再經由「一心三觀」的觀法,對各種病相如實地觀照,以探求疾病的諸法實相為何?最後,再利用智者止觀法門的修學與具體實踐,找出對治疾病的適當方法,並予以根治。換言之,即藉由心意的鍛煉,來調節改善人體的內氣,並提高體內機體的功能,以達到養生、除病的終極目標,進而建構出一套另類的醫學模式,此即筆者撰寫研究的主旨所在。
顯示於類別:
[生死學系(生死學系碩士班,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博碩士論文-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
格式
瀏覽次數
index.html
0Kb
HTML
377
檢視/開啟
在NH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