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8278/19583 (93%)
造訪人次 : 915020      線上人數 : 1016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21199


    題名: 揭開網路開放、自主的假象-從數位落差到數位霸權
    其他題名: Break the Myth of the Openness and Freedom of the Internet--from Digital Divide to Digital Hegemony
    作者: 劉燕青
    Liu, Yen-ching
    貢獻者: 社會學研究所
    翟本瑞
    Ben-ray Jai
    關鍵詞: 霸權;數位落差;去中心性;網路空間;權力
    power;hegemony;decentralization;cyberspace;digital divide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2015-05-28 17:30:43 (UTC+8)
    摘要:   網路被塑造成自由、公開、自主性強、不受威權控制的一個公共領域,被期許能消弭更多現實社會中的不平等現象,實現更多的社會公義。網際網路協會(Internet Society,ISOC)的綱要為:「網際網路的使用權,不因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與其他立場、國家、階級、財富、家世或其他地位,而有所區別」。只是這樣的理想性卻在實際的網路發展中逐漸泡沫化、逐漸消失中。    Lawrence Lessig曾對網路理想性已逐漸消失的現況提出一個問題﹕近年來,網路發展的實際情況是令人悲觀,當網路的理想性正逐漸消失時,為何我們並未目睹到任何「網際網路的使用者」群體奮起抵禦網路衰亡趨勢的任何行動?Lessig對此問題的答案是由於「網際網路結構的改變」,雖然Lessig的回答解釋了網路可管制性以及網路霸權成形的部分問題,卻未對網際網路的使用者為何未產生一種群體抵禦網路宰制行動提出較具體的解釋、說明。為何網際網路的使用者未能產生群體奮起抵禦網路衰亡趨勢的任何行動?最主要的因素在於「網際網路使用者被馴化了」,網路空間中的霸權產生了一個廣為社會接受的「文化意識型態」,馴化了網際網路使用者。    當網路越來越深入我們的社會中,對我們生活的應想面越來越大的同時,一種新的網路權力型態逐漸成形,它卻不是如同麥克魯漢所預言分散的權力結構,而是一種越來越集中於少數權力中心的金字塔權力結構。網路使用者也不如尼采所追求找到「個人」的主體性、擁有自由意志的主體,而是逐漸被意識型態所「異化」的客體,卻仍然無察覺。    一種強勢文化生產關於網路文化的意識型態概念,並通過這種意識型態的知識生產來實行數位文化霸權。在以西方(尤其美國)或少數人為中心的網路文化論述,正以網路中心的姿態以「進步」為理由,塑造不同文化社會為同樣的資訊社會,以美國資訊社會的網路文化為唯一的標準。並企圖另行建構以個人為中心的「多元中心」、「去中心控制」的論述,藉此來掩飾中心霸權的存在。 
    顯示於類別:[應用社會學系(社會工作與社會設計碩士班,教育社會學碩士班)] 博碩士論文-社會學碩士班(停招)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091NHU05208002-001.pdf1483KbAdobe PDF1117檢視/開啟
    index.html0KbHTML226檢視/開啟


    在NH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