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8278/19583 (93%)
造訪人次 : 938447      線上人數 : 1529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21610


    題名: 徐復觀與高達美-一個詮釋學的比較
    其他題名: Hsu Fu-Kuan and Gadamer: A Comparative hermeneutical Investigation
    作者: 洪進隆
    Hong, Jin-Long
    貢獻者: 哲學研究所
    林維杰
    Wei-Chieh Lin
    關鍵詞: 客觀性;作者意圖;詮釋學;美學;高達美;徐復觀;方法論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2015-06-17 13:49:26 (UTC+8)
    摘要:   本文討論詮釋學的理解問題,透過徐復觀與高達美二人對文本意義客觀性之分析與比較,進行一種中西哲學之反省。一方面掘發徐復觀文史論述中之詮釋學意涵,並探討其與傳統方法論詮釋學「意義符應原則」下主體-客體二分之詮釋學態度下對「客觀性」之相應關係;另一方面,以高達美承襲海德格本體論所揭櫫的真理觀為出發點,透過其哲學詮釋學探討理解如何可能的問題,並藉此對上述傳統方法論詮釋學下之詮釋學態度作一後設反省。   哲學詮釋學透過一種「效果歷史意識」作用揭示人類認識的有限性,人們同他者的對話唯發生在一種活潑生動的當下,文本意義所標示的客觀性既非客觀存在於作者意圖或文本自身,亦非源自於理解者主觀創造;客觀意義只存在於某個正在進行著的理解事件中。因此,文本意義的開顯過程是一種動態的,是一種同他者共同參與創造的生產過程,意義即在此動態過程中開顯自身。   本文透過對於徐復觀與高達美對意義理解的辯證過程,一方面啟發吾人對客觀性理解一詞的意涵應有的反省態度;一方面透過對中西方之間因不同文化背景所衍生之不同哲學觀點作一比較,希望藉由此舉,能夠有助於內在本土之哲學研究以提供另一種思考方向。「文化交流」既是人類發展時勢所趨,中西哲學之會通亦將為這股潮流所推動。正如高達美哲學詮釋學所欲表明一般,本文對於中西哲學家思想的比較,就某個視角下而言亦是某個正在發生的理解事件,就本文的進行過程而言,本文的意義亦如同一切存有般-在理解者的存有網絡中如其所是地開顯其存有。透過與文本之間不斷地辯證過程,我們共同參與了這個創造意義的過程!
    顯示於類別:[生死學系(生死學系碩士班,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博碩士論文-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092NHU05259006-001.pdf1451KbAdobe PDF951檢視/開啟
    index.html0KbHTML173檢視/開啟


    在NH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