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8278/19583 (93%)
造訪人次 : 942878 線上人數 : 1894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全部NHUIR
人文學院
生死學系(生死學系碩士班,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博碩士論文-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查詢小技巧: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進階搜尋
主頁
‧
登入
‧
上傳
‧
說明
‧
關於NHUIR
‧
管理
南華大學機構典藏系統
>
人文學院
>
生死學系(生死學系碩士班,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
博碩士論文-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
Item 987654321/22000
資料載入中.....
書目資料匯出
Endnote RIS 格式資料匯出
Bibtex 格式資料匯出
引文資訊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22000
題名:
黑格爾《美學講演錄》中「象徵型藝術」之研究
作者:
郭品惠
Kuo, Pin-hui
貢獻者:
哲學研究所
楊植勝
Chih-sheng Yang
關鍵詞:
自覺的象徵
;
崇高的象徵
;
不自覺的象徵
;
象徵型藝術
;
美學
;
黑格爾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2015-07-06 16:57:53 (UTC+8)
摘要:
本論文主要討論的是十九世紀初葉德國的哲學家-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的思想,並且以他的《美學講演錄》中「象徵型藝術」為討論範圍。黑格爾認為藝術在發展過程中,理念的成熟度會造成各階段藝術形態上的差異,因此區別出各個不同的「藝術類型」,而依藝術作品的「內容」與「形式」兩方面互相符合的程度區分為 : 形式不能充分表現內容的「象徵型藝術」;內容與形式相合的「古典型藝術」與內容刻意超越形式的「浪漫型藝術」。而這三者的發展順序並不是時間上的序列關係,而是與藝術家的意識發展階段相對應的。也就是說,它們是邏輯上的發展關係。 本文在第一章裡總論黑格爾的「象徵型藝術」,說明「象徵型藝術」的特徵。首先,「象徵型藝術」本質上的特徵就是藝術未發展成熟前的萌芽階段,因此,對於藝術這棵「大樹」來說,初萌時的小苗正是日後能長成大樹的必經過程。其次,「象徵型藝術」的內容與形式的連結關係具有三個特質:第一,內容和形式的連結是一種不清楚、不明確的結合,也就是所謂的「曖昧關係」; 第二,內容與形式二者的連結乃是一種必然關係,而不是偶然的拼湊。並且,這二方面的連結是由實體本身決定的,也就是說由內容決定以何種形象來表現 ; 第三,「象徵型藝術」因為萌於理念不成熟階段(藝術的準備階段)所以造成內容與形式的不相合,而這二方面的不相合又以否定形式來突顯內容,也就是「內容超出於形式」,這正是「象徵型藝術」中內容與形式的獨特關係。這種以否定形式來突顯內容的表現方式,就造成了「象徵型藝術」崇高的風格。 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別針對「象徵型藝術」各階段作考察,探討「不自覺的象徵」、「崇高的象徵」與「自覺的象徵」。第一個階段「不自覺的象徵」的總體特性就是「未意識到內容與形式之差異」,而這個階段又分為三種不同形態:「意義和形象的直接統一」、「幻想的象徵」與「真正的象徵」。黑格爾說明他分判這三種藝術形態,乃是著眼於它們在「內容」與「形式」上有不同方式的統一:有的是「意義和形象的直接統一」,有的是「幻想的任意拼湊的統一」,也有初步具有辯證思維的「辯證統一」的藝術形態。 第二個階段是「內容與形式以否定關係結合的崇高藝術形態,也就是「崇高的象徵」。在這個階段裡,意識已能夠明白地劃分「自在自為」的精神和現實事物的差異,並且以「自在自為」的精神為追求的內容意義。但是它也還不是理念成熟的階段,因此只能算是「精神的初步的抽象的解脫」,還不是「具體的精神」。崇高的內容是超越於有限現象界的,它是無限的,是沒有形象的因此,真正的崇高必須是否定了特殊感性形象,才能使整全的絕對精神顯現出來。 第三個階段是「自覺的象徵」,這個階段的特徵乃是「意識到內容與形式的差異」,而以比喻的藝術形式來表現作者個人的藝術思維。我們把「象徵型藝術」的「不自覺的象徵」階段和「自覺的象徵」階段兩相對照,則前者是「未意識到內容與形式的差異」;而後者卻是「意識到內容與形式的差異」。在「自覺的象徵」裡,內容不再是「絕對精神」,而只是創作者個人的主觀意識;並且形式與內容的關係也不是必然性的,而是一種完全取決於創作者的主觀意識的偶然拼湊。創作者刻意地創作出表現內容意義的形式,把形式視為表現內容的附屬品,僅只是一種裝飾,因此,這個階段對黑格爾來說,就「只能算是一個次要的種類」。 第五章則討論「象徵藝術形態的消長」,探究「象徵藝術形態」在文學的發展上不斷延續的現象。在邏輯的發展上,「象徵型藝術」在發展到「古典型藝術」之後就消逝了,但是,由於人類對感性形式的不能滿足,所以在達到「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的「美的藝術」之後,寧願選擇放棄「形式」的完美,而去追求「內容」與「形式」不相合的非「完美的藝術」。因此,我們發現,在「象徵型藝術」裡,那種企圖掙脫「形式」的有限而追求「精神」的無限的努力,又在「浪漫型藝術」裡重生。所以,我們可以說,理念不成熟的「象徵型藝術」在「古典型藝術」擅場之後並不是完全不存在了,而是在理念成熟之後脫胎換骨般地,將那股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在「浪漫型藝術」裡淋漓地展現。因此,我們接續黑格爾的研究,以他的美學脈絡繼續討論那些他無法預見和參與的藝術形態,以闡明「象徵」的表現方式對藝術創作的影響,並不因為「象徵型藝術」的消逝而歸零。相反地,這種藝術風格繼續在藝術中以深刻、幽微的表現形態來傳達它的無限意蘊。
顯示於類別:
[生死學系(生死學系碩士班,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博碩士論文-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
格式
瀏覽次數
093NHU05259006-001.pdf
1676Kb
Adobe PDF
378
檢視/開啟
index.html
0Kb
HTML
282
檢視/開啟
在NH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