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8278/19583 (93%)
造訪人次 : 1038383      線上人數 : 600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22378


    題名: 從90年代地下搖滾樂看台灣另翼搖滾主體性的指涉
    其他題名: A Research of Indie Rock Culture Identity from the 90's Taiwan Underground Rock Movement
    作者: 徐楓惠
    Hsu, Feng-hui
    貢獻者: 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
    陳泓易
    Hong-yi Chen
    關鍵詞: 地下音樂;主體性;音樂季;羅蘭巴特
    Live House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2015-08-04 11:27:37 (UTC+8)
    摘要:   近年地下音樂勢力似已日趨整合,發聲管道在流行音樂場域中自主性提高,本研究設定以90年代開始,台灣地下音樂飆漲的年代,窺探地下音樂一路走來的流變是否是大眾文化中一種另翼文化的展現—以微弱的發聲力量對抗強大的資本體系,而台灣搖滾樂脈絡中,以地下搖滾樂團作為研究,在支配的系統裡發現台灣不同於西方搖滾的再現形式意涵。   台灣搖滾樂發展是如何?承載著70年代民歌時期的自我鄉土認識主張,開始試著對自身文化作出描述;因80年代台灣經濟體制提升穩定之際,讓國內流行音樂工業漸趨成熟,成為流行音樂商業化影響90年代的唱片市場;由於70年代自我文化的關懷,加上80年代對外經濟貿易的繁榮,到了90年代,政經體制漸開的情況下,在流行音樂的範疇中,五大國際唱片相繼進駐分食國內唱片市場,然而在龐大的流行音樂工業體系中,一股微弱的力量「獨立音樂勢力」漸起,別於國際唱片公司的模式而另闢自我的創作空間,於是樂團角色藉由Pub的現場演唱自我創作曲擺脫從前西餐廳時期的配角角色,各項比賽形式或是創作發表形式:如救國團舉辦「全國熱門音樂大賽」、陸續展開的地方性音樂發表空間-「Spring Scream」、「野台開唱」「海洋音樂季」等大型發聲管道正如火如荼開展,讓有志於流行音樂創作的人士有一空間可以抒發自我。   獨立音樂藉由音樂自身展現到其塑造的外部空間,所要突顯就是要強化自我主體性,最後襯托搖滾精神的展現。本文在音樂自身展現以「音」「像」的分別在第三章中探討獨立樂團自身音樂的探討,從獨立音樂的脈絡中挑選9個重要樂團來試圖加以描述其獨立音樂的發聲利器為何;另外,在音樂的展現中,空間、音樂與人的互動更能彰顯獨立音樂的主體性,在第四章中,將提出經濟性空間與自發性形塑空間於獨立音樂主體性的確立為另外一種更有力量的發聲系統。
    顯示於類別:[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094NHU05673011-001.pdf2222KbAdobe PDF1326檢視/開啟
    index.html0KbHTML335檢視/開啟


    在NH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