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8278/19583 (93%)
造訪人次 : 969849      線上人數 : 654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23244


    題名: 五蘊之想蘊研究—兼論與當代正念療法的關係
    其他題名: A study of saññā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Mondern Mindfulness--Based Therapy
    作者: 劉智凱
    Liu, Chih-Kai
    貢獻者: 宗教學研究所
    呂凱文
    Kai-Wun Lu
    關鍵詞: 想像;正念;;想蘊;十二緣起;五蘊
    日期: 2015
    上傳時間: 2015-08-26 15:15:32 (UTC+8)
    摘要:   在當代的正念療法中,有許多想像的運用,但是初期佛教的經典記載,並沒有存在著這麼多「相」到「想」的教法,這中間存在著若干的差距。本論文最後試圖探究這差距,先從初期佛教談起。佛陀所教說的五蘊是一切存在的基礎,生命活動中對於外境的認知作用,最主要是想蘊的功能。想蘊似乎與想像有著極大的相關性,這也是本論文所要探討的部分之一。本論文採文獻學、義理闡述和比較研究方法,所涉及的範圍主要有原始佛教的典籍、當代西方正念療法的書籍與一些本土正念學的著述。  本論文先從五蘊探究起,包括五蘊的意義、形成的過程以及對五取蘊對治的方法。五蘊是在一種橫向的關係下討論眾生的生命,十二緣起是在一種縱向的關係來探討眾生的生命,兩者之間有著顯著的關聯。想蘊是五蘊之一,從初期佛教與阿毗達摩的典籍中整理歸納想蘊的意涵,想蘊在五想身有認知的功能,第六想身則能於內心中構畫出種種的意象,而產生想像、聯想、語言、概念、知識、記憶等心理作用。初期佛教「相」到「想」的教法有:光明想、一想代替一想的身心技術《小空經》、不淨想。  廣義的想像包含了純粹的記憶聯想和創新概念的想像力,狹義的想像意指既有的記憶提取,本論文中所說的「想像」只涉及狹義的想像。當代的正念「想像」運用技法從四個系統中探討,其與經典中所記載的方法的差異性在於當代的方式是透過語言的引導,傳統的佛教方式則是由比丘自行練習。傳統佛教禪修中的「想像」練習是日後解脫的資糧,當代正念療法中的「想像」運用偏重於短期訓練,是適時對自我狀態的調整,有助於深化正念的練習。
    顯示於類別:[宗教學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03NHU00183005-001.pdf3036KbAdobe PDF4828檢視/開啟
    index.html0KbHTML358檢視/開啟


    在NH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