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機構典藏系統:Item 987654321/578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8278/19583 (93%)
造訪人次 : 2122965      線上人數 : 527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5781


    題名: 來自日常生活的教育學院:社區、課程與美學的探究
    作者: 陳伯璋;張盈堃
    關鍵詞: 美學
    社區
    課程
    批判教育學
    日期: 2007-01-01
    上傳時間: 2010-12-20 12:06:34 (UTC+8)
    出版者: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摘要: 在台灣課程研究中,課程美學探究方面仍少見,但這也是本地教育改革中所刻不容緩的重要向度。本文強調的課程美學,乃是建立在文化的平常性上,以及人們在建構共享意義實踐時的主動性與創造力。也就是這是一種探索人們主動創造文化意義的方式,其焦點在於實際的生活經驗,並將文化視為日常生活的實際過程,因此本文擬建構一種來自日常生活所迸生的批判、行動導向的課程美學及其可能實踐的場所。本文認為所謂的美學就是由那些參與其中的人所構成的,故學校的課程正是由當地的師生共同參與創造,這樣的課程是由他們所共同構成的,這正是美學的課程,這樣的課程也體現了這群人共同的文化符碼。因此本文所要說的是:課程美學的理念就是curriculum with the people或curriculum by the people,就是跟著民眾一起來參與和規劃。最後,本文反思台灣教育現場的集體文化往往追求對症下藥的處方,希望找到立即有用的策略或方法,但課程美學所要彰顯的,唯有教師與學生都能夠投入學習活動中,課程才是活的課程(live curriculum),學習者才能找到意義。因此這種透過美感感悟的相互引領,就像全面的覺醒(wide-awakeness)這種自主性的獲得,而非被動地片面的告知或是規範教學的內容。因此課程的美學除了教科書的內容知識之外,應該加入師生主體經驗在課程實踐脈絡中的交錯,使得課程的文本在新舊經驗的流動中,相互編織著新的意義。
    關聯: 教育與社會研究
    12期
    顯示於類別:[本校期刊] 教育與社會研究
    [應用社會學系(社會工作與社會設計碩士班,教育社會學碩士班)] 教育與社會研究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5012001202.pdf235KbAdobe PDF3197檢視/開啟
    index.html0KbHTML760檢視/開啟


    在NH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